返回栏目
首页人物访谈 • 正文

【同行40年·1982】刘世彬:山东造纸最早辉煌的见证者|四十年四十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 李嘉伟 张洪成

2019年,中华纸业杂志社策划和组织编排了一期《中华纸业》创刊40周年的纪念特刊。从寻访的许多位40年来杂志同路人中选择了40人,从1979年起,每年邀请一位讲述自己与纸业的从业故事、成果经验、看法建议、感悟体会、未来期望等等。他(她)们是杂志众多作者、读者、报道对象和客户伙伴的代表,更是中国造纸工业成长壮大的奋斗者和实践者的代表。希望能用一段段不同的历程,一个个不同的视角,纪念来时路,开启新征程。

【1982年】

刘世彬:山东造纸最早辉煌的见证者

文/ 李嘉伟  张洪成

刘世彬1982年在《山东造纸》(《中华纸业》前身)发表“印刷纸的适印效果及其控制》”,是《山东造纸》创刊后最早的一批作者。他长期关心支持《中华纸业》的发展,曾任《山东造纸》编委会副主任,退休后长期为杂志社从事审稿工作。

刘世彬先生(图中),高级工程师;1954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专业。毕业后到山东造纸总厂工作,1979年调至山东省造纸工业科学研究所(现山东省造纸工业研究设计院),任总工程师。曾任山东省第六届人大代表、山东造纸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之前是山东造纸学会筹建组成员)、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造纸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山东省工程咨询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1994年退休。图为刘世彬先生和其夫人朱峥女士(右)在家中接受中华纸业杂志副总编张洪成(左)的访谈。

2019年春节后,本刊记者专程到刘世彬先生位于上海的家中拜访,听他说起从事造纸行业的那段往事。
山东纸业最早的辉煌

提起今天的山东造纸工业,在全国是家喻户晓、业内公认的大省和强省,不但纸和纸板产量、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二十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而且还诞生了像晨鸣、太阳、华泰、博汇、世纪阳光这些国内20强、全球100强的大型造纸集团。不过要说起山东造纸最初的辉煌,还要追溯到山东造纸总厂研发特种纸的时代。

山东造纸总厂东厂(现鲁丰纸业公司) 老厂房,已被列为济南市首批历史建筑

山东造纸总厂始建于1908年,至今已经有111年历史,它是山东第一家、全国第二家机制纸厂,是山东造纸工业的发端,也是中国造纸工业的先驱,曾是轻工业部的直属企业。刘世彬大学毕业后就来到这里工作,从事特种纸和工艺技术的研发,代表产品就是薄画报纸。刘世彬介绍说,薄画报纸在当时主要用于印刷《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这样的中央媒体刊物。薄画报纸要求纸面细腻、适印性好、不掉毛掉粉、印后画面色泽鲜艳、层次分明、不透影透印。但是当时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够生产这种纸,只能用80克/平方米纸,这样就给画报的航空运输增加了巨额的运费,故轻工业部下达了试制薄画报纸的任务。为了开发薄画报纸,他参与了从原料选择、蒸煮条件、打浆工艺、填料辅料等试验研究,逐一克服了制浆、抄造、印刷上的难点,例如解决了因使用碳酸钙而影响施胶度的问题。最终,在长网多缸纸机上试验成功,生产出65克/平方米薄画报纸,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这种薄画报纸作为《人民画报》的专用纸,该产品也获得了国家新产品一等奖的荣誉

山东造纸总厂试制新产品时,技术人员在研究技术措施

除了薄画报纸,刘世彬还参与了海图纸、装饰纸、表层纸等多个产品的研发。刘世彬介绍说,海图纸是轻工业部下达的军工项目,用于制作海洋地图,供军舰和轮船使用,要求印刷性能好、尘埃少、施胶度高、湿变形小、耐擦性好。他们从原料入手,采用了新布条的蒸煮新工艺、在纸浆中添加湿强剂等措施,当时没有生产化学助剂的,就自己开发湿强剂和氧化淀粉,最终研发成功。山东造纸总厂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海图纸的企业,该产品获得了国家新产品二等奖。

卷烟纸是山东造纸总厂在国内较早生产的产品之一,刘世彬不但参与了改进卷烟纸质量的整个过程,而且还承担了国际交流合作的重任。据刘世彬讲,“当时邻国越南想建立他们的第一家卷烟纸厂,希望能得到中国的帮助,政府就指定山东造纸总厂作为技术交流的指导单位。1960年,越南派了由七位设计人员和一位翻译组成的实习团来到山东造纸总厂,我则全程负责了他们的实习和交流。每天上午为他们进行理论教学及介绍卷烟纸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下午他们到卷烟纸车间实习。历时六个月,他们在回国之后,依靠山东造纸总厂的技术,在越南自己设计和建立起第一家卷烟纸厂并投入生产。

越南实习团全体人员(前排右二为团长)

越南设计人员和中国小朋友在一起

 

除了以上产品外,山东造纸总厂生产的特种纸还包括钞票纸,用于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的印制;电子计算机纸,用于我国成功试射的第一枚洲际导弹,还有发票用的拷贝纸以及纺织行业使用的红羊皮纸等等。

刘世彬从事造纸工作40余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企业一定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过去研发出一个新产品后,他们都要亲自到客户工厂去听取意见,根据客户的需求回到纸厂再进行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只达到质量标准是不够的,一定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正是因为这样的严要求,才有了山东造纸总厂曾经的辉煌。

造纸老兵不忘纸业发展

虽然退休已经25年,但是刘世彬仍然关心着造纸行业的发展,已经88岁高龄的他,对现在行业面临的废纸限制进口、原料价格波动、以纸代塑等热门话题都了如指掌。

刘世彬在工厂工作时,很大精力就是对造纸原料的研究开发,刘世彬坦言:“当时的中国造纸行业主要问题是缺乏原料,木浆也很紧缺。”他们从大麻、苎麻、新布条到废渔网、麻绳头、废麻袋、布鞋底、布鞋帮、旧棉花、破布及田菁、毛白杨、废木片、棉秆皮、罗布麻、龙须草等,只要是能造纸的几乎都拿来做过研究。如今40多年过去了,中国纸业缺原料的难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只靠木浆和废纸是不够的,还要继续开发新的原料品种。”刘世彬说。他建言山东作为种棉大省,要积极利用棉秆等农作物原料,在蒸煮制浆工艺、污染治理技术上实现突破。

谈到未来,刘世彬很看好纸质包装的前景。他回忆年轻时,包装材料最初都是用的纸制品,后来塑料的便利性和成本优势逐渐显现,塑料代替纸成为了包装的主流。而现在,纸质包装因其可回收和降解等环保优势重新获得认可,以纸代塑成为趋势。“相比塑料,纸质包装成本高、强度差、耐水性差这些缺点正在改善。现在看着不可能的事情,经过创新,未来就会变成可能。”刘世彬信心满满地说。

采访后记

“没有实践经验,实验设备简单,抄纸样都要手工操作。”这是刘世彬先生在采访中提到的过去企业研发新产品时的场景,与现在比起来是天壤之别。但是就是在这样全方面落后的背景下,刘世彬等这些老一辈造纸人,克服重重困难,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祖国的造纸事业,为中国造纸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聊起过去的造纸故事如数家珍,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饱满造纸热情和不减的纸业情怀。虽然已经远离造纸一线工作很久,也不再参与《中华纸业》的审稿工作,但是他为行业和杂志做出的贡献永远是值得铭记的!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华纸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鲁ICP备10014844号-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南路101号│ 新媒体部:0531-88192261 │ 采编部:0531-88935343 │ 市场部:0531-88522949 │
    中华纸业传媒微信公众号
    可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