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正文

李玉华老师谈“造纸业的复兴路 造纸人的精气神”

来源: APP(中国) 编辑:春天 时间:2021-01-28
导读: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造纸史研究专家李玉华是纸史的探索者,也是中国现代纸业发展的见证者。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造纸史研究专家李玉华是纸史的探索者,也是中国现代纸业发展的见证者。时年84岁的李玉华精神矍铄,鹤发童颜,谈起蔡伦发明造纸术之艰辛求索,她神情庄重;聊到中国现代造纸工业的逆袭之路,她又容光焕发。
    本文首发于APP(中国)企业刊物《纸智》(2020年12月刊)。
    复兴与晋级
    在李玉华看来,中国现代造纸工业取得质的突破,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中国机制纸产量从10万吨到100万吨,用了8年时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用了30年;从1000万吨到1亿吨,只用了25年。”
    这第三阶段的25年,就是改革开放后的25年。彼时,外资大量进入中国,乡镇企业陆续落成,凭借中国制造业优势与丰富的劳动力,造纸产量逐年攀升。由爱国华侨黄奕聪先生创立的金光集团,也带着实业报国的初心,于1992年入华办厂,并将现代化、规模化的造纸工业与“林浆纸一体化”的绿色发展理念引入了中国。
    如今,APP(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李玉华曾到访过APP(中国)7家浆纸生产基地中的5家,在她看来,其生产设备、管理水平、机械自动化及数字化管理,皆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环保指标也都优于国家标准,起到了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
    2019年,中国纸及纸板生产量达10765万吨,较上年增长3.16%,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造纸大国。同时,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保政策的实施下,困扰造纸业已久的环保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污染指数不达标的小型企业逐渐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提升。
    环保一直是造纸行业的“必修课”,企业需要既做加法又做减法——在源头上植树造林、废纸回收,管控好原料的可持续循环;在生产端提升水利用率,降低耗水量,科学合理地排放废水与废料。

经过处理的造纸废水建成的“养鱼池塘”
    以APP为例,APP(中国)拥有7家浆纸生产基地,17家林业公司,形成了“以林养纸、以纸促林、林纸结合”的绿色大循环产业,发挥自身环保原料与技术领先的优势,从生态营林到环保制浆,再到绿色造纸,将“林浆纸一体化”的环保理念贯穿始终。2020年10月29日,APP(中国)旗下金东纸业、宁波亚浆、金桂浆纸三家工厂入选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
    在李玉华看来,在中国现代造纸工业的发展与壮大中,APP(中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挑战与机遇
    当下的中国重新站上了“造纸大国”的起点,但要升级为“造纸强国”,还存在一定的痛点。李玉华认为,问题主要在两方面。
    第一,亟需拓宽原料来源。目前,中国造纸行业原料紧缺问题较为突出,原料50%都依赖进口。扩大原料供给面,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向入手,一是推进废纸回收循环,提高利用率。二是拓宽原料品类与产量,比如大力发展林业基地、竹业基地。桉树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具有适应性强、培育周期短、木材产量高等特点,更适合普及作为人工林的培育树种。

 人工种植的桉树林
    行业和企业需要具备放眼全局的可持续理念,将原料应用与产品生产的环节放在一个整体闭环当中,平衡两者的关系,促进林纸结合,使林木资源生生不息,循环不已。APP“种六棵,用一棵”的原料应用理念,就十分值得推广。
    第二,造纸行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国内用纸消费量中,包装类占比63%,生活用纸8.69%,涂布印刷纸5.06%,未涂布印刷书写纸16.34%,其他占比约7%。在这个结构基础上,伴随着限塑令的出台与原料改革的需要,需求端的产业结构将发生一定改变,供给侧应顺应趋势做出改革。过去曾有一些纸品类被塑料取代,但在以纸代塑的趋势下,玻璃纸、防油纸、鸡皮纸、油封纸等品类应逐步恢复生产,或增加产量。今年进博会期间,APP发布了FoopakBioNatura生物降解食品卡,可于24周内完成100%生物降解过程,这项技术全面落地后,可广泛应用于盛装饮料及食品等饮食接触用途,大量减少外卖、快餐、饮料等行业的塑料产品使用率。
    同时,生活用纸也有较大的蓝海空间,人口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升了量的需求,而消费者对用纸的多元化需求,则催生了生活用纸的新消费改革,如厨房用纸、湿厕纸、酒精湿巾等细分品类增长明显。企业需要提高市场敏感度以及精准定位细分需求,比如金红叶旗下品牌“清风”推出的“鼻子亲亲”系列,就是瞄准皮肤敏感的消费者,在产品中添加水润保湿因子与维他命E养护精华,令消费者感冒过敏时,不易因反复擦拭引起红鼻子与皮肤受损。
    “APP通过研发与创新,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李玉华说。这考验着企业能否顺应趋势发展升级,也体现了造纸人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工匠精神。
    匠心与创新
    在制造业领域,人才培养与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被很多大厂忽视的环节。因为传统的制造业大多是流水线工程,更依赖人员数量,对员工的素质、技能与向心力没有太高要求。而随着造纸业的发展目标从单一的增加产能升级为优化质量、降本增效与数字化发展,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已成为大型企业对人才的核心诉求。李玉华表示,APP(中国)在这点上站在行业前列。“很多企业不重视人才建设,APP是发展较为全面的。”
    APP进入中国较早,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旗下的金东纸业,更有业内“黄埔军校”之称。在APP的战略规划中,“组织人才发展”是驱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源动力之一,通过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引进科技人才,推进组织变革,提升效率。同时在企业内部推行“比学赶帮超”的MBOS(奥林匹克管理系统)文化,着力研发创新与智能制造,从而促进企业内部血液的革新与优化,实现“永续经营”。

井然有序的生产空间
    李玉华认为,造纸人就是要有这样的“精气神”。她讲起当年蔡伦发明造纸术的经过,作为一个脚踏实地、身体力行的“实干派”,蔡伦在沐浴田野之时从水中漂浮的植物丝絮获得启发,又因竹简写字不便而希望获得更便捷的文字载体,两者结合,经多次实践与总结,才有最终造纸术的圆满出炉。
    时至今日,尽管纸业生产的很多环节都已经被机械所替代,但造纸术的原理始终没有发生变化。APP(中国)企业文化及MBOS中所提倡的“奋斗者精神”,与中国纸史中的造纸精神一脉相承,都要下决心、下苦功夫、将实践与钻研相结合。APP将传统造纸精神与现代背景相结合,使其蜕变为适应新时代趋势的企业文化,从而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以文化充实企业的品牌建设与员工面貌,以科技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双管齐下,实现“有底蕴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的造纸术来说,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二次复兴;而对于APP而言,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圆梦归根”。“我认为,他的根是在中国的。”李玉华这样评价金光集团创始人、印尼知名华侨黄奕聪先生。每当国内举行有关造纸行业的重大纪念活动,APP都能给予积极的支持,李玉华对此感慨颇深,“现在的造纸行业,产量够了,品种全了,发展的方向无非是质量能不能满足需要,效率能不能提升,有没有新的需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更高级的需求就是要有良心、有信念、有标尺,做领导能够想到下属,做企业能够想到他人,利他与利己相结合,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精神。”李玉华说。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特色服务|企业建站|其他服务|法律声明|版权隐私|付款方式|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2 中华纸业杂志社 版权所有 鲁ICP备10014844号-1
地址: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南路101号│ 新媒体部:0531-88192261 │ 采编部:0531-88935343 │ 市场部:0531-88522949 │
中华纸业传媒微信公众号
可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