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 让减碳正式进入了个体时代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春天
时间:2022-09-06
导读: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要实现“双碳”目标,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要实现“双碳”目标,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容忽视。为此,广东、浙江、上海、四川、河北等地陆续推出了包括个人碳账户在内的碳普惠措施。
9月4日,家住浙江杭州西溪诚园的李先生,在小区的菜鸟驿站取完快递后,就随手把包装快递的纸箱放在了驿站。这一行动,李先生减碳37克,而减排的碳转成了他在菜鸟平台的“绿色家园”中个人碳账户的50克绿色能量。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碳排放核算、碳市场,关注的大多是前端生产阶段的碳减排和碳交易,减碳大都在企业层面进行。但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行为能耗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5%—50%,因此,今年以来,各地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让减碳正式进入了个体时代。
在消费领域开拓个人减碳空间
“要实现‘双碳’目标,居民生活等消费端的碳减排不容忽视。”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说。
为减少消费端碳排放,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绿色消费方式得到普遍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在政策推动下,广东、浙江、上海、四川、河北等地陆续推出了包括个人碳账户在内的碳普惠措施。什么是个人碳账户?碳账户是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减排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提高减排效率和意识。目前众多企业平台推出的个人碳账户,大多数是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消费者衣食住行绿色低碳生活产生的消费碳减排情况自动记录到个人碳账本中,个人获得相应的平台绿色积分激励。这些绿色积分可兑换绿色食品、骑行卡、代金券等。
今年8月10日,北京市首个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正式上线,围绕绿享生活、绿碳积分、绿畅出行、绿助光盘、绿色金融、绿游山水等八大板块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展开。用户通过购买和使用绿色家电、骑行共享单车、驾驶新能源汽车、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等方式获得绿色碳减排量和绿色积分,用积分可以在兑换商城中兑换美团30天畅骑卡、电影院代金券、停车券等。
据统计,“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上线以来,公众参与热情高涨。平台单日排行榜显示,第一天碳减排量最多的一位用户,减碳量高达9.76千克。截至8月24日,运行“绿色生活季”的平台,已记录减排人数10069459人、减排次数216761710次、碳减排量92992.24吨。
科学的核算方法和标准是基础
“企业生产端已有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和指南,可测算出碳减排量。但消费端还没有较为统一的核算方法和标准,消费碳排放计算依然是个难题。”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说。
消费端减碳要可行、可持续,前提是有科学严谨的减碳测算和统一的碳计量标准。
为了给个人碳减排行为的定量提供依据,今年5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了一项团队标准《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明确了涉及衣、食、住、行、用、办公、数字金融等七大类别的40项绿色低碳行为,还规定了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适用于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评估,以及指导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评估规范的编制等。
“绿色生活季”就是基于《导则》团体标准建立的。“绿色生活季”平台技术支持方、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陶岚说,“绿色生活季”采用《导则》团体标准,保证了市民践行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行为碳减排量化的科学性。同时,平台建设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赋能,将分散的消费端行为碳减排量化,实现衣食住行用多场景下绿色行为的量化、去重、记录和融合汇总,保证了市民减排数据的可追溯和不可篡改。
今年8月8日,阿里巴巴也正式发布了个人用户的88碳账户,以“1+N”母子账户形式,汇集了用户在饿了么、菜鸟、闲鱼、天猫等平台上产生的减碳量,涵盖了众多生活场景。用户在88碳账户上获得的碳积分,既可兑换现金红包,也可兑换成低碳友好商家提供的低碳商品折扣、专属服务等。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说,各平台正在摸索个人碳排放标准,其积累的经验也可以为未来进一步打通内部账户和外部交易提供基础。
多激励普惠机制提升减碳价值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应加快以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各地要普遍建立碳账户,包括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碳账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个人碳账户,并把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加入碳市场。
记者了解到,个人消费获得的碳减排量在碳市场上交易已经有了成功案例。2019年,北京市交通委采取“政企合作”模式,联合高德地图推出了北京MaaS平台。用户在高德地图等App上以公交、轨道、步行、骑行等方式出行,就会积累碳减排量,用户可通过MaaS平台用自己积累的碳减排量兑换公交卡、代金券或将碳减排量捐赠给环保公益活动。高德还打通了用户个人碳减排与碳交易市场,对个人减排的激励不再仅由平台补贴,而是变成由碳市场“买单”的可持续行为。2021年,高德地图上总计有2.45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其中1.5万吨是与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交易。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教授认为,未来我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类型和产品将更加完善,应形成以全国强制性碳交易市场为主体、自愿碳减排市场和碳普惠交易为补充的综合发展体系。
不过目前,消费端碳减排还不属于碳市场的范围,也不属于自愿减排范围。蒋南青说,消费端碳减排属于未来碳普惠市场。但个人端碳减排量小,比如1人1年可能最多减排1吨碳,按照目前碳市场的价格,减排量不超过100元。“如何建立倒逼机制,让个人的减排量更值钱,是碳普惠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他说。
蒋南青认为,提高减碳价值,需要采取多元的激励普惠机制。除了碳市场,还要靠政府、政策、商业机构、环保组织等共同努力。比如个人碳账号中的绿色积分,不仅能用于餐馆排号、换取商品折扣等,也可与金融市场对接,转换为银行账户积分,甚至成为个人碳资产、绿色信用的凭证等。蒋南青说,个人碳账户还有一个作用是倒逼消费品企业参与碳减排。目前,这些企业并不在全国碳市场涵盖范围内,但与用户的生活碳减排直接相关。
“北京‘绿色生活季’平台除了在政府侧为每个人建立碳账户,数字化实时展现全市公众减碳量,还能反映企业对消费端碳减排量的贡献,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参与的碳账本,代替政府或企业单独驱动的单一碳普惠模式。”陶岚说,参与的企业可以即时在企业平台上查看带动用户减排的贡献,形成“企业碳账本”“企业碳账户”。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