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口罩企业的危与机
来源:劳保会
编辑:春天
时间:2022-09-27
导读: 疫情环境下,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已成为日常安全感来源之一。
疫情环境下,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护用品已成为日常安全感来源之一。回顾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疫情全面爆发,国内迎来超强管控,除基础生活物资外,口罩从非必备常态的产品转变为必备的临时防护用品。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有条件的企业为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呼吁,纷纷扩产转产口罩,填补了短期内口罩供应的部分缺口。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的8月1日,全国共新增48万家口罩相关企业,其中状态为在业、存续的有44.4万家。2020年全年共注册18.2万家,同比增长607.7%,为过去十年最高。2021年上半年新增10.7万家,也就是说上半年平均每天新增口罩企业约590家。
2020年4月,国内基本复工的状态下口罩相关企业注册量出现井喷式增长。
但在现今产能恢复,疫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的前提下,市场需求已得到满足,疫情期间临时增设的中低端口罩生产流水线,将面临闲置或处置的风险。
严峻现状
一、原材料价格差、时间差、整体利润下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口罩机从最初的20万元/台,一路涨至50万-100多万元/台不等,个别甚至涨至200万元/台。熔喷布从10万元/吨一路涨至75万元/吨。相较于原先就有口罩生产线的公司而言,半路转产或突然加入口罩行业的公司在成本上投入更多。
此外,时间周期上,一台新的口罩机从生产到到货使用周期大约为2个月,在此期间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稳定,口罩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价格逐渐降温,口罩行业竞争也更为激烈。目前淘宝上,一次性防护口罩单价已低至0.2元,甚至更低,相比最高峰每片2-3元的单价,整体利润断崖式下降。
二、产能过剩、滞销、库存积压
疫情期间大量囤积的原材料与设备对资金成本占用较大,并且疫情爆发初期,中国民众对口罩的需求仅以“安全、技术指标合规”为主,以至于大多口罩仅达到了国家标准的基本质量及技术要求,当质量与使用体验更占优势的产品出现时,此类中低端产品会迅速被消费者所淘汰,从而发生滞销与库存积压情况,对企业正常周转造成威胁。
三、规范条例更为具体,专业要求变高
由于口罩对于疫情防护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口罩行业的监管也更为严格。
2021年8月8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称,在该局指导下,上海纺织协会、上海市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组织制定了《一次性非医用平面口罩》团体标准,并已正式发布。
2020年5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委)正式发布GB/T38880-2020《儿童口罩技术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规定了适用于6岁至14岁儿童用口罩的基本要求、外观质量和测试方法,同时提出了19项主要性能指标。
四、品牌产品市场份额占主导地位
由于品牌供应链体系更加完整,质量控制、销售渠道以及价格策略更为稳定,在口罩基础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大多数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品牌产品。
虽然国内生产口罩的厂商众多,但具有影响力的口罩品牌却很少。长期以来,国内口罩市场被外国的品牌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相关报告显示,口罩品牌前三名依次分别是3M、绿盾、霍尼韦尔。不管从销量或是品牌口碑来看,来自美国的3M无疑是该领域的领跑者。
五、口罩纳入国家集采,利润再压缩
口罩等低值耗材被纳入国家省级集中采购物资范围,统一招标的压力进一步压缩了口罩企业的利润空间。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